王安[電腦公司創始人]

王安[電腦公司創始人]

王安(1920年2月7日-1990年3月24日),生於上海,江蘇崑山人,是著名的美籍華人科學家、發明家和企業家。

1940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專業,1945年赴美留學,1948年在哈佛大學獲套用物理學博士學位。1951年創辦王安實驗室(Wang Laboratories) ,後成為“電腦大王”。1986年成為美國第五大富豪,1986年榮獲美國總統自由獎章,1988年榮登美國發明家名人堂。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王安與他的電腦產品 王安與他的電腦產品

王安,1920年2月7日生於上海 ,江蘇崑山玉山鎮人 ,少年時代在家鄉崑山度過。 曾就讀於崑山近民國小(今崑山第一中心國小)、崑山縣立中學(今崑山市第一中學),1933年考入江蘇省立上海中學,1936年考入交通大學(今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前身),1940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今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前身)電機工程專業,1945年作為中國高級工程技術人員被派往美國深造,同年秋進入哈佛大學學習。1948年獲哈佛大學套用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加入霍華德艾肯(Howard Aiken)的“哈佛計算機實驗室”,參與“馬克4型”電腦的研製。不久,他發明“磁芯記憶體”(即磁芯存儲器),大大提高了電腦的貯存能力。1949年10月21日,王安向專利局申請了“磁芯存儲器”的專利。

1951年,王安離開哈佛大學,以僅有的600美元,創辦了名為王安實驗室(Wang Laboratories)的電腦公司。1956年,他將磁芯存儲器的專利權賣給國際商用機器(IBM)公司,獲利50萬美元。雄心勃勃的王安並不滿足於安逸享樂,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使他將這50萬美元全部用於支持研究工作。1964年,他推出最新的用電晶體製造的桌上電腦,並由此開始了王安電腦公司成功的歷程。

王安畫像 王安畫像

王安公司在其後的20年中,因為不斷有新的創造和推陳出新之舉,使事業蒸蒸日上。如1972年,公司研製成功半導體的文字處理機,兩年後,又推出這種電腦的第二代,成為當時美國辦公室中必備的設備。對科研工作的大量投入,使公司產品日新月異,迅速占領了市場。這時的王安公司,在生產對數電腦、小型商用電腦、文字處理機以及其它辦公室自動化設備上,都走在時代的前列。

當然,任何公司的發展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王安公司也不例外。早在60年代中期,由於公司初期生意不錯,而老闆王安博士又雄心勃勃,想與電腦行業霸主IBM公司一爭雌雄,導致公司業務擴張過快。公司實力難以承受這么大的壓力,只能四處借貸,最終負債累累。1967年8月23日,公司在債權銀行的壓力下,只能發行250萬美元的股票來償還債務。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竟然成為王安公司飛黃騰達的起點。原來,由於公司業績很好,深受大眾信賴,公司股票以每股12.5美元上市,當天收盤的股價竟高達40.5美元。一日之間,王安家族成為擁有賬面財富達5000萬美元的超級富豪。

鼎盛時期

至1986年前後,王安公司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年收入達30億美元,在美國《幸福》雜誌所排列的500家大企業中名列146位,在世界各地僱傭了3.15萬員工。而王安本人,也以2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躋身美國十大富豪之列。

鄧小平會見王安 鄧小平會見王安

1986年10月,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王安時,握著他的手讚賞地說:“你在美國很出名,現在是家大業大。這可是你自己奮鬥出來的啊!”

1984年美國電子協會授予王安“電子及信息技術最高榮譽成就獎”。

1986年7月4日紐約自由女神落成100周年紀念儀式中,王安被選為全美最傑出的12位移民之一,接受了里根總統頒發的“總統自由獎章”。自由獎章原本是用來表彰在二戰中有傑出貢獻的人。在1963年甘迺迪總統重新推出這個頒獎活動(改為授予在和平時期在科學、文化、體育和社會活動等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人)之後,榮獲此獎章的華人,只有王安、建築大師貝聿銘(1993年獲得)和大提琴家馬友友(2011年獲得)。

1988年,王安再獲殊榮,被列入美國發明家名人堂。美國發明家名人堂創建於1973年,在王安入選之前(1973-1987年)只有愛迪生(愛迪生是第一個入選者)等68人入選。至今榮登美國發明家名人堂的華人,只有王安和電機工程學家卓以和(2009年入選)。

衰敗與病逝

然而,幸運並非總是眷顧著王安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幾乎與王安患上絕症的同時,王安公司也由於一連串的重大失誤,由興盛走向衰退。至1992年6月30日,王安公司的年終盈利降至19億美元,比過去4年總收入額下降了16.6億美元。同時,王安公司的市場價值也從56億美元跌至不足1億美元。鼎盛時期的王安公司雇員達3.15萬人,1992年卻減至8000人。正如十幾年前王安公司神奇的崛起一般,它又以驚人的速度衰敗了。

王安(右)與兒子王烈 王安(右)與兒子王烈

實際上,王安公司就已陷入了資金匱乏的困境中,但那時王安的兒子王烈仍然對公司的前景充滿信心。“我們擁有30億美元的年收入,決不可能垮台。”王烈自信地說道。

事實證明,他錯了,王安公司的產業損失相當慘重,在他們申請《破產法》第十一章“破產保護”之前3個月的痛苦煎熬中,王安公司沒有得到新的投資者,深陷在債務的困境中。王安公司似乎在劫難逃,將近全部資產四分之一的巨額損失赫然逼近。這時的王安公司面臨著違反銀行債務協定的危險,該協定要求公司至少保持一個最低資產淨值。即使王安公司能夠成功地重組債務,也會規模銳減,甚至不能繼續從事電腦行業。如此悲慘的處境將使王安公司5000名職工失業,而且,王安公司的股東們也損失慘痛——包括王安家族本身,他們曾擁有價值近16億美元的股票。一個輝煌燦爛的帝國夢想破滅之後,竟是一個多么黯淡無奈的尾聲啊!

愛德華·米勒是著名的經營專家,他曾屢屢挽救瀕臨絕境的公司。1989年9月3日,垂暮多病的王安博士親自下令大兒子辭職,並高薪聘請米勒接任這一職務。米勒向王博士表示了堅定的信心,當時,他簡直被當成了王安公司的救世主。他訂下3年契約幫助王安公司重整旗鼓,年收入100萬美元。他的加入給股民又一次帶來了希望,王安公司的股票價格上升了25美分,達到6.25美元。

米勒上任後,果然表現出了他在處理債務方面的才幹,迅速緩解了致命的財務困難。1年內,他大幅減少了附有義務要求的銀行債務,成功地將債務總額由5.75億美元降至1200萬美元。這部分債款大部分是靠出售分公司的資產和賣掉台灣一家工廠30%的股份所得到的資金償付的。

但是,對於電腦這一高科技的新興產業來說,米勒有其致命的缺點——他是個新手,因此他無法有效地解決王安失敗的基本問題,即促使王安實驗室迅速推出新產品。由於他對電腦行業所知甚少,所以不能正確預測公司新產品的研製進度,也不能成功地組織人力物力進行研製活動。他曾許諾要生產一種能使Unix作業系統運轉的工業標準電腦,但到1991年底他還未組織軟體專家進行開發。他甚至聲稱要在原有的圖文兼容機的市場基礎上把公司變成一個軟體公司。這一切使王安公司趕上世界潮流的機會再次喪失了。

原有客戶已逐漸用個人電腦取代了王安公司的文字處理機,而其它的潛在客戶中又對王安公司的發展狀況心存疑慮。資訊開發顧問特納先生說:“他們失敗於沒有接受開放系統,而他們一旦開始著手,又落後太多。”是的,在一個高速發展的行業中,停滯不前甚至進步緩慢都將使企業為時代所淘汰。

另外,米勒也沒有保住公司賴以生存的基礎——客戶的信任。他在某些方面行動太遲緩了。例如,本來事先決定裁減1000名僱工,可是直到幾個月後使公司元氣大傷的停工之後,他才將其付諸實施。許多傷害顧客的規定和做法,也未能被儘早地禁止。這樣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一個沒有客戶的公司是無法生存的。

而且,米勒錯誤地估計了所面臨的嚴峻形勢,他一廂情願地盲目樂觀,甚至就在王安公司宣布其巨額損失之前僅幾刻鐘,他還在預告利潤的回升。

無論如何,愛德華·米勒沒有成為王安公司的"救世主",致命的債務和一連串的決策失誤,使公司一次次錯過了重振雄風的良機,機會轉瞬即逝,造成的損失則已是不可挽回了。

僅僅10年之前,也就是80年代初期,王安公司的股票曾在相當長的時間保持在頂峰的42.5美元。這樣的鼎盛時期實在太短暫了,當王安公司山窮水盡,前途黯淡的財務狀況曝光後,王家B種普通股票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由1992年2月份的75美分,一天就下降了37.5美分。在這之前股市瘋狂的3天中,有超過800萬美元的股票易手。

在百般無奈之中,愛德華·米勒申請了破產保護。他說,提出破產保護是為了使王安公司繼續經營,並實行重組。重組後的王安公司將成為更精簡、更專業化而且更具競爭性的公司,員工將由1.3萬人裁至8000人。以王安公司財務和經營狀況,要想實行重組,扭轉公司的虧損局面,甚至要想使王安公司繼續存在下去,申請破產保護是唯一的出路。重組後王安公司,重點將不再是電腦硬體的研製和生產,而是轉向軟體的開發和向客戶提供各種服務。

按照美國的破產法,申請破產保護並不等於破產。眾多的中國人仍懷著善意在關注著王安公司的動向。畢竟,王安作為一個中國人,開拓了為千千萬萬中國人自豪的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因此,對王安公司,中國人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他們不希望看到王安博士以一生心血澆灌的美麗夢想如此地破滅,他們期待著王安公司打個漂亮的翻身仗,創造東方的又一奇蹟。

然而,願望是美好的,現實則是嚴峻的。呈現在王安公司面前的,是一條看不清終點的路。

1990年3月24日,王安因食道癌在波士頓的麻薩諸塞州總醫院(即麻省總醫院)逝世,享年70歲。

他人評價

王安自傳《教訓》(Lessons) 王安自傳《教訓》(Lessons)

王安,一個到美國闖天下的中國人,用短短20多年的奮鬥,創造了一個價值幾十億美元的現代神話。而在短暫的輝煌之後,僅僅不到10年的時間,這個神話又破滅了,為什麼呢?這就是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是一個大企業領導人的作用的體現。

王安公司經歷了3位總裁,3位總裁不同的才幹和風格,對應著公司不同的發展階段。首先是王安本人,青年乃至中年的王安,雄心勃勃,有膽有識。他作為一個電腦博士,有常人難以比擬的創造性。而這種獨到的創新能力對電腦這個日新月異的行業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這個階段的王安公司也因此以驚人的速度崛起了。晚年的王安,不但失去了敏銳的判斷力,而且固步自封,剛愎自用,成為事業發展的障礙,王安公司也因此失去了電腦行業中領先的地位,開始走向衰落。

如果這時的王安能夠幡然醒悟,那么王安公司必然會柳暗花明了。可惜,他任人唯親,盲目地讓大兒子接替自己。這第二任總裁才識平庸,毫無特長,不但不能彌補過去的失誤,而且使公司雪上加霜,江河日下。

這時,公司的第三位總裁愛德華·米勒出現了。多次受命於危難之中的米勒本應是個恰當的人選。但是,人們忽略了他對電腦行業一竅不通這一致命缺陷。雖然債務處理方面的特長幫助王安公司成功地減少了債務,但是,電腦企業興盛的根本應是開發產品,增加收入,這對於米勒來說,實在是強人所難了。所以,他終於沒有成為王安公司的“救世主”。

由此可見,王安公司短短几十年中戲劇性的發展變化實在理所必然了。這深刻的教訓,今天的我們,更要引以為戒。

比爾·蓋茨說,如果王安能完成他的第二次戰略轉折的話,世界上可能沒有今日的微軟公司,他比爾·蓋茨也不會成為個人電腦時代的英雄,“我可能就在某個地方成了一位數學家,或一位律師”。

與IBM和DEC正面交鋒,而與英特爾、微軟又無法建立合作,更缺乏廣泛的聯盟。在弱肉強食的計算機業,王安的失敗是一種必然。事實上,王安在PC市場做出多次衝刺。但是沒有強大的聯盟,沒有眾多的資源,是不可能成功的。

公司興衰

王安青年照 王安青年照

1920年,王安出生於上海,十六歲時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國立交通大學,並且在畢業後留校任教。還可以找到他那時的照片,略帶羞澀,卻眉宇昂揚。二戰結束後的1945年,王安赴哈佛大學求學,於1948年獲得套用物理博士學位。也就是在那時,他對電子計算機的興趣和天分開始凸顯了出來。

在獲得博士學位後,王安並沒有離開。他留在哈佛,和霍華德·艾肯一起設計製造“哈佛馬克4型”計算機——艾肯的第一台全電子計算機。這台計算機和當時其他類似的機器一樣,使用磁鼓作為外存儲器,但是主存儲器的選擇卻煞費心思。水銀延遲線速度慢,而威廉士管還尚未投入使用。王安打算另闢蹊徑,從磁存儲入手。

1949年,王安申請了“脈衝傳輸控制裝置”的專利。在專利檔案中,他寫道:“這種裝置既可以做為開關,也可以做為存儲裝置。它不會受到機械部件的限制。它沒有活動部件,能夠達到很快的開關速度,而用於存儲的話,性能也會超過其他存儲設備。這種裝置很適合用於在不同運算速度的機器之間傳遞數據。”

這項專利催生的磁芯存儲器,在之後的二十年中,一直是計算機主存儲器的首選,直到積體電路技術成熟,才將其趕下歷史舞台。而在磁芯誕生之後不久的60年代初,美國電報電話公司貝爾實驗室的三位年輕人開發了一個爭奪地盤的遊戲,被視為現代計算機病毒的始祖。那個遊戲,就叫做“磁芯大戰”。

薩蘇寫過些我國早期研製計算機時的逸聞趣事,其中有一篇提到與趙靜芳先生的對話。趙先生是我國最早從事存儲器領域研發的專家之一,而她對當時工作印象最深的就是整天“穿磁芯兒活”。

普遍而言,女性的確是比男性細心一些,所以在當時被歸為機密的計算機研製項目中,也只能請這些女研究員們親自動手製作磁芯。這些精細而又重複性極高的勞動,如果說為當年參與計算機研究項目的巾幗英雄們留下了些許心理陰影,似乎也並不為過;而遠在大洋彼岸的磁芯發明者王安博士,自然不會料到會有這樣的結果。

磁芯的原理並不複雜:電流會在導線周圍產生磁場,可以用來為磁環賦以不同的磁場方向。用三根導線穿過一個芝麻大小的磁環,以兩根導線定址,第三根導線用來讀出和寫入數據,就可以實現1位的存儲。如果要存儲一個位元組,需要8個磁環,而如果要達到1K的存儲量,則需要8192個磁環才能實現。

磁芯存儲器 磁芯存儲器

雖然製造過程複雜,但是在當時,磁芯的確是最好的存儲設備。1955年,王安將磁芯的專利賣給了IBM公司,把換回的50萬美元投入到自己的王安實驗室,並改名為王安公司。十年後,這家企業的年銷售額超過了一百萬美元。王安公司緩慢起步了。

當時王安公司的主要產品是計算器,但是隨著積體電路的問世,王安意識到計算器市場即將面臨一場大洗牌。他停止了所有計算器產品線,投入擁有更高附加值的文字處理市場,並且在1971年,以遠超市場同類產品性能的1200型文字處理機震驚了世界。第二年推出的2200型文字處理機依然大獲成功,以至於人們認為,WPS不應該是“文字處理系統”的縮寫,而是“王安處理系統”的縮寫。

王安公司把在文字處理領域的優勢保持了許久。整個七十年代後期和八十年代前幾年,都是王安公司的黃金時代。1983年,王安公司的營業額高達15億美元,王安個人資產一度達到20億美元之多,穩居全球華人首富之位。但是,PC的時代已經到來。

1985年起,王安公司第一次出現了虧損,之後一虧再虧。雖然幾度努力,但是終於頹勢難返。這時的計算機,早已不再是王安雄心勃勃開創一番事業時的樣子,磁芯早已消失,老對手IBM發明的技術卻開始發揚光大。想來,二十一年前的這個時候,躺在麻薩諸塞州總醫院病床上的王安,怕也依然心有不甘吧。

悲劇原因

王安與夫人合影 王安與夫人合影

是什麼使一個強大而繁榮的年輕電腦帝國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崩潰了呢?當然,原因是複雜的。首先是王安未能激流勇退,推出新人。晚年的王安失去了蓬勃向上的進取精神,在經營上故步自封,判斷力趨向遲鈍,使公司失去了原有的日新月異的優勢,可謂王安公司衰落的原因之一。以他的天才,居然沒有發現向更廉價和多功能化方向發展的個人電腦,必將淘汰他的功能單一的文字處理機和大體型的微機。當IBM等公司致力發展個人電腦之際,王安卻不聽下屬勸告,拒絕開發這類產品。當電腦行業向更開放、更工業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時,王安卻堅持自己老一套的專有的生產線。這時王安公司的產品不但未趕上發展兼容性高的個人電腦這一電腦新潮流,而且失去了王安電腦原有的寶貴特徵和性能。在電腦這一高科技含量且高速發展的行業中,新產品開發與市場脫離必然導致一個公司的失敗。

此外,王安公司衰落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背離了現代化企業"專家集團控制,聘用優才管理"的通用方式,反而像許多華人企業一樣,延續傳統的家族管理方式,任人唯親,造成用人不當。1986年11月,王安以“虎父無犬子”的心態,不顧眾多董事和部屬的反對,任命36歲的兒子王烈為公司總裁,其實王烈出掌研究部門時就表現不佳,1983年他宣布推出的10餘種產品無一兌現。由於他才識平庸,缺乏父輩的雄風,加之不很了解公司業務,令董事會大失所望,一些追隨王安多年的高層管理人員憤然離去,公司元氣大傷。從1986年底王烈赴任至1988年中,僅1年多時間,公司的財務狀況急劇惡化,1988年的虧損額高達4.24億美元。1989年9月,病危之中的王安,不得不親自宣布王烈辭職,另請高明。1990年王安去世後,王安公司每況愈下,不僅逐漸失去市場,也逐漸失去了顧客的信心。

還有,在最後關鍵性的3年中,公司決策羈於優柔寡斷,沒有作出堅決的選擇,迅速降低產品成本。他們沒有生產出為更多客戶所期待的新產品,反而通過對已售出產品的維修,軟體換代和其它附加費從顧客兜里榨取錢。這種只顧眼前利益、損傷公司形象、消蝕"上帝"信任的做法,也必然會將公司引向末路。

據《亞洲華爾街日報》分析,王安公司對其客戶基礎造成的最大傷害,是該公司大幅度提高了維持電腦運行所必須的更換軟體的費用。無論誰購買了王安公司的大型微機,都必須支付5000美元的費用,而以前這項費用只需1000美元。

王安公司與那些王安電腦的銷售公司的關係也極度惡化,那些公司專向有特別要求的客戶出售特製的王安電腦系統。當這些公司因為技術方面的問題用電話詢問王安公司的工程師時,竟要每次收費175美元。凡此種種,不但失去了顧客的信任,而且極大地傷害了合作夥伴,最終導致了無可挽回的衰敗,這就是王安的悲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